沈志云
分享到:

沈志云

 
主要成就: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(院士),中国工程院院士,西南交通大学教授
简      介: 沈志云,男,汉族,1929年5月28日出生于湖南长沙县,机车车辆专家,中国共产党党员,博士生导师。
人物简介
作品
联系方式

人物介绍

沈志云,男,汉族,1929年5月28日出生于湖南长沙县,机车车辆专家,中国共产党党员,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(院士),中国工程院院士,西南交通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。

1952年,沈志云获得唐山铁道学院学士学位;1952年—1957年,担任唐山工学院助教;1954年,加入中国共产党;1961年,获得苏联列宁格勒铁道学院副博士学位;1961年—1982年,先后担任西南交通大学(原唐山铁道学院)机械车辆教研室主任、基础课副主任;1982年—1984年,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访问;1984年,先后担任担任西南交通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所长、机械工程二系副系主任、机车车辆研究所长、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、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;1991年,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;1994年,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。   

沈志云长期从事车辆系统动力学及控制的研究工作。

人物经历

1929年5月28日,沈志云出生于湖南长沙县。

1943—1949年,在湖南国立师范学院附中就读。

1949年9月—1952年7月,在唐山铁道学院机械工程系学习,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。

1952年1月—1957年1月,担任唐山工学院助教。

1954年,加入中国共产党。

1957年11月—1961年4月,在苏联列宁格勒铁道学院机械工程系学习,毕业后获得副博士学位。

1961年1月—1982年1月,先后担任西南交通大学(原唐山铁道学院)机械车辆教研室主任、基础课副主任。

1982年—1984年,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访问。

1984年1月,先后担任担任西南交通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所长、机械工程二系副系主任、机车车辆研究所长、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、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。

1991年,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(院士)。

1994年,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(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)。

主要成就

1982年,沈志云作为访美学者,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夜以继日地进行学习和研究,一年多的时间里,涉猎了8门研究生课程,完成了两项科研课题,进一步深入研究了卡尔克(Kalker)的轮轨蠕滑理论,在沃尔妙伦-约翰逊方法的基础上考虑自旋蠕滑,定义蠕滑因子和自旋比例系数,分别研究在不同自旋蠕滑的基础上各种蠕滑力模型的比较,得出了新的非线性蠕滑力(适用于车辆动力学计算的)简化方法。

1983年,沈志云发表非线性轮轨蠕滑力模型,在国际上通称沈氏理论(SHEN-HEDRICK-ELKIN’S THEORY)。

1989年,沈志云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无轮缘磨损的货车径向转向架,达到了接近无轮缘磨损的程度。

1988年—1998年的十年间,沈志云主持创建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,研制成功机车车辆整车滚动振动试验台。

从1981年开始,沈志云连续8次参加每两年一届的国际车辆系统动力学协会(IAVSD)学术讨论会,并在大会宣读论文;1993年,主持召开了有来自22个国家的120余名代表参加的国际学术盛会,并主编论文集,在荷兰出版发行,沈志云还到美国、英国、德国、荷兰等地讲学,与多个国家的同行进行交流,广泛涉猎学科前沿的新知识、新技术、新信息,同时,又多方面多渠道地进行合作。

学术论著

沈志云撰有《高速客车转向架的动态环境和设计原理》《低动力作用货车转化架动力性能的研究》等论文。

沈志云担任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大代表(1993年3月—1998年3月),成都市科协主席,国际车辆动力学会(IAVSD)第三届学术委员会主席,国家教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,国家学位委员会交通运输学科评议组召集人,中国铁道重载委员会副主任,《铁道学报》编委会副主任,四川省铁道学会理事长,中国铁道学会理事、常务理事,中国力学学会第四、五届理事。